第二屆徽文化論壇暨
“文化自信與安徽地域文化傳承發展”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獲獎名單
(同等獎次,排名不分先后)
彭輝,安徽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
特別獎:
1. 文化自信的重建及其歷史思想根基
作者: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務長 李道湘
2.文化自信的歷史文化根基和現實依據
作者: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教研部主任 于銘松
3.從儒家思想看文化自信的內在意蘊
作者:深圳大學人文學院院長、國學院院長 景海峰
4.徽商文化在“一帶一路”政策中之意義
作者:臺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 楊開煌
5.安徽地域文化中的儒佛道交融
作者:安徽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、教授 李霞
一等獎:
1. 論徽州審美文化“徽派”的精神內涵
作者:黃山學院文學院副教授 洪永穩
2. 堅定安徽文化自信,傳承優秀傳統文化——基于政府視角的思考
作者:淮南市經濟發展研究所高級經濟師 王麟
淮南市經濟發展研究所中級經濟師 余卉
3.習近平“文化自信”思想的理論內涵和價值要義
作者: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 方賢緒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 胡淳
二等獎:
1.“一帶一路”背景下江西文化產業“走出去”路徑分析
作者:江西省社會主義學院教科處處長 魏文勝
2.皖江佛教文化及其價值
作者:安徽大學哲學系研究生 閆偉
3.論中小城市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——以安徽省阜陽市例
作者:阜陽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 楊光
4.中國協商文化:歷史資源與當代發展
作者:安徽社會主義學院教授 齊春雷
5.淮河文化的自信與創新
作者:安徽大學中國哲學與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 史向前
6.提升新時代統戰文化自信的若干思考
作者:山西社會主義學院講師 車慶芳 光雅芹
三等獎:
1.論文化自信的建構
作者:安徽警官職業學院講師 鄭林
2.新時期統戰文化建設路徑探析
作者:山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編輯部副編審 么新鶴
3.徽州家風家訓對大學生思想建設的啟示
作者:黃山學院專職輔導員(助理政工師) 胡小俠
4.鄉村振興背景下文化扶貧的實踐路徑分析
作者:安徽社會主義學院講師 李楠
5.新安醫家濟世救民情懷對當代醫學生社會責任教育的價值研究
作者:安徽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汪翔
合肥學院中文系講師 郭靜
6.挖掘地域文化資源,打造城市品牌——以安徽省蚌埠市為例
作者:蚌埠市社會主義學院副教授 崔北軍
7.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現狀及對策——以安徽部分地區為例
作者:安徽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副教授 王玉蓉
安徽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講師 夏果
8.試論孫家鼐在“戊戌變法”中的重大作用及其影響
作者:淮南市國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孫治安
9.先秦時期淮北地區經濟、政治與文化
作者:淮北市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、教授 馬躍
10.凝神·塑形?聚才?集業?推品——安徽地域文化軟實力提升路徑芻議
作者:民進安慶市委會秘書長、組宣科科長 余翔
11.弘揚優秀商人文化,打造新徽商品牌
作者:安徽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蒲霞
12.傳播學視閾下明清時期朱子理學在臺灣傳播的四個特征
作者:黃山學院教授 路善全
優秀獎:
1.優秀地域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其傳承——以徽文化為例
作者:黃山學院教授 劉曙光
2.六安市利用紅色資源優勢打造紅色文化品牌研究
作者:六安市社會主義學院講師 臧玉多
3.從徽商看中華文化脈絡
作者:黃山區委黨校校委兼區政協文史委副主任 江忠寶
4.習近平的傳統文化觀及其當代價值
作者:湖北省中華文化學院教務處級調研員 李紅學
湖北省中華文化學院教務處主任科員 李彥軍
5.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發生學考察
作者:池州市社會主義學院副教授 孔華
6.安徽文藝資源及其產業化的幾點思考
作者: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 胡功勝
7.漸江詩畫作品風格成因淺析
作者:安徽省社會主義學院文化交流處主任科員王俊嶺
8.毫文化的內涵及其現代價值
作者:亳州學院亳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魏宏燦
9.宿州傳統孝文化的內涵及其在當代社會治理中的價值研究
作者:宿州社院馬列教研室主任教授 夏紅莉
10.徽商文化對民營企業家弘揚中國企業家精神的借鑒意義
作者:安徽省社會主義學院教研室副教授 王喆
11.論高校圖書館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的途徑
作者:合肥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 張道升
12.在新時代多元化發展打造獨具安徽特色的文化品牌
作者:中國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黃雯
13.透析增強統戰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和實現途徑
作者:民革蕪湖市委會宣傳處處長張衛強
14.安徽地域文化資源整合與集群化發展模式構想
作者:安徽省社會主義學院講師 鐘艷
15.儒家文化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
作者:安徽省社會主義學院編輯部編輯 李萍
16.以新時代下的文化自信催化民族凝聚力實踐路徑研究
作者:天津社會主義學院副教授 吳星辰
17.徽州宗族祠堂的文化價值研究
作者: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吳文霞
18.文化自信: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更基本、更深沉、更持久的力量
作者:中共合肥市委黨校 邵萍英
19.啟蒙:陳獨秀對皖江文化的歷史貢獻
作者:馬鞍山市社會主義學院副教授 萬師